- · 《北方文学》栏目设置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征稿要求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刊物宗旨[06/29]
试论方文遗民诗及其遗民思想成因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明清易代,社会政治发生巨变,对于汉族传统士大夫来说,这是一个不仅亡国而且亡天下的时代。因为社会的巨变,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命运,更是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无比的震撼。因而
明清易代,社会政治发生巨变,对于汉族传统士大夫来说,这是一个不仅亡国而且亡天下的时代。因为社会的巨变,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命运,更是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无比的震撼。因而,汉族士大夫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融合,为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就诗坛而言,一大批遗民诗人应运而生。他们大多生于明末,死于清初,亲身经历了鼎革之痛,把自己的人生经历、心路历程与拳拳爱国之心结合在一起,成就了一首首具有艺术特色和成就的美丽诗篇。方文,作为众多遗民诗人中的一个,其艺术成就是尤为突出的。
方文,生于明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卒于清康熙八年(1669年),字尔止,号嵞山。初名孔文,又一名耒,字明农,别号淮西山人,忍冬子。安徽桐城人。明末为诸生,入清后,他怀着深厚的遗民情结,弃诸生,以布衣的身份,靠卖卜、行医或充塾师游食为生,气节凛然,广泛交游,创作了大量诗歌。著有《嵞山集》及续集、又续集共诗二十一卷。
一、方文诗歌中具有深厚的遗民情结
通读《嵞山集》,我们禁不住会被方文字里行间深刻的遗民精神所感动。不论是贫病交加、却依旧表明心志的不仕诗,还是愤世嫉俗、关心百姓疾苦的时事诗,无不渗透入方文对易代的悲伤,对故国的思念。更不要说每逢三月十九日凭吊故国,寄托哀思的诗了。
(一)“三月十九日”哭奠诗
三月十九日是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日子。在明遗民的诗作中,这个日子已经被完全象征化了,它代表着明清易代。方文作为明遗民的杰出代表,最具体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年年农历三月十九必有诗哭奠。比较著名的要数《嵞山集》卷七中的《三月十九日作》了。诗中写道:
年年今日强登高,独立南峰北向号。漫野玄云天色晦,美人黄土我心劳。
虚疑杨柳牵愁绪,不忍沧浪鉴鬓毛。前辈有谁同此恨,雪庵和尚读《离骚》。
此诗作于顺治四年(1647年)。诗人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九日都会登上高处,面向故都哀号哭泣,以示对先朝的怀恋之情。“美人黄土”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。当然,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崇祯皇帝。美人已逝,江山易代,故国悠悠,带给诗人的是心底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。另一首是康熙八年(1669年),也就是方文病逝那一年的同题诗:
野老难忘故国恩,年年恸哭向江门。
南徐郭外三停棹,北固山头独怆魂。(乙酉、丙午、已酉三年三月俱在京口)
流水滔滔何日返,遗民落落几人存?
钱生未死重相见,双袖龙钟尽血痕。(是日遇钱驭少,故云)
这首诗写于诗人临终之年,此时清王朝政权已逐渐巩固,但诗人一直到去世都难忘故国恩情,年年此日都要凭吊哀哭。但岁月流逝,遗民们也一个个逐渐老去,恢复明朝的大业再难完成,诗人不免流露无奈与遗憾。
另外,顺治二年、顺治五年、顺治十四年、康熙二年、康熙四年诗人都作过以《三月十九日作》为题的诗。此类诗歌的大量出现,集中体现了诗人对明朝灭亡的悲痛心理。
(二)关心时事、关注民生疾苦的诗
方文也是一个关心时事,关爱百姓之人。在他的诗集中,有很多反应清朝民生疾苦、百姓流离的诗。如作于顺治十六年《徐杭游草》中的《太湖避兵》:
将近枫桥路,唯闻人语喧。北来兵肆掠,东去艇皆奔。
震泽烟波迥,高秋风雨繁。此时期免患,艰苦复何论。
这是首热骂诗。诗人毫不隐讳地写出了清初由于兵祸所造成的社会动荡。锋芒不避,尖锐直入,把对清廷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作为一个遗民诗人,这无疑是对清朝最强有力的反抗。
《六月》诗更是直接记录了诗人的遗民心绪。“六月重衾更着锦,阴寒浑似暮秋天。我生半百何曾见?记是康熙丙午年。这是诗人在他的遗民诗中唯一一次提到清廷年号,表面是写诗人对清廷的厌恶,“则实在是心祈这个政权在凶年得到相对的报应”。总之,这些诗,无不表现了老百姓在清朝统治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。作为一个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,他不可能不想到明王朝时的美好(虽然这很大一部分带有诗人的感情因素),从而对清廷的不满越积越多,对明王朝的思恋也越来越重。因此,遗民情节也越来越坚定。
(三)贫病交加,依旧不仕诗
方文一生贫病交加,“尔止顾独郁郁不得志于时,又遭家难,漂泊江淮间。”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有表现。如他在《夜坐》中曾描述了自己的拮据生活:“饥寒多谇语,塞耳不教闻。”妻子因为生活拮据而满腹怨言,方文没办法只有充耳不闻。
文章来源:《北方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bfwxzz.cn/qikandaodu/2021/0329/731.html
上一篇:方文的诗歌创作
下一篇:简析北方果树栽培管理措施及种植技术要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