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北方文学》栏目设置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征稿要求[06/29]
- · 《北方文学》刊物宗旨[06/29]
【原创】江苏省|方明元:秋游世博园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原创作者:方明元|江苏省连云港市 图文编辑: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《秋游世博园》 2010年最令中国人怦然心动、魂牵梦萦的风景,当数上海世博园那千姿百态的国家馆、产业馆。上海
原创作者:方明元|江苏省连云港市
图文编辑: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
《秋游世博园》
2010年最令中国人怦然心动、魂牵梦萦的风景,当数上海世博园那千姿百态的国家馆、产业馆。上海世博园娴静优雅如处子,彰显着对生活如绿叶对树根的依恋,是那么的深情缠绵。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人,不管是达官贵人,还是富翁百姓,世博园那如诗如画、千载难逢的好去处,都是他们灵魂的向往之地。人们一时趋之若鹜,一睹为快。世博园里的所见所闻,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。
一个天高云淡、秋风送爽的深秋时节,我有幸游览了上海世博园区。它占地5.28平方公里,浦东、浦西似两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黄浦江两岸。有242个国家地区参展,园里展馆星罗棋布,排列井然有序。道路宽阔平坦,四通八达。这里绿树成荫,绿草如茵,繁花似锦,碧水荡漾,空气清新,没有环境污染之忧,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,令游客留连忘返,如痴如醉。
十个多小时行来,车轮滚滚,风尘仆仆。倒是导游小姐一阵阵甜美的讲解世博园须知和景色的声音时,一下子荡涤掉我们旅途的疲劳。当我们车行在卢浦大桥上时,远远就能看见像花冠般盛开的世博轴一端,错落有致地屹立着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展馆,清新的世界之风扑面而来。俯瞰世博轴的另一端,雄伟的中国馆首先映入眼帘。红色斗拱“东方之冠”华冠高耸,寓意鼎盛中华、天下粮仓;身披叠篆、水平延展的中国省区市联合馆,寓意社泽神州、富庶四方,其组合而成的天地交泰、万物咸亨的意义,与被同时永久保存的台湾馆、香港馆、澳门馆,构成了属于中国梦的文化表情。中国馆在探寻“东方足迹”、展开“寻觅之旅”、聚焦“低碳未来”时不遗余力。对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”的主题进行演绎和呼应,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、城市风貌和对未来中国梦的美好憧憬。
走近中国馆,只见各省区市展馆异彩纷呈,争奇斗艳。以蓝色为主调的金属板材搭建外观、巨大的蓝色浪花相呼应的是钢之强硬、与海之柔美的辽宁馆,“共和国长子”的工业底蕴与经济转型期的区位优势呼之欲出;以巨型天灯和玉山、阿里山构成的长方体建筑的台湾馆,“山水心灯”象征着台湾多山环海的地理特征;青翠的竹林、金黄的油菜花、憨态可掬的熊猫构成的四川馆,掩饰不了“天府之国”两年前的伤痛记忆。在援助之手互动墙上,观众只要伸出双手,就能出现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”的图像——“汶川精神已经成为国人的深刻记忆”;以桃花源为背景“魔比思环”魅力组合的湖南馆,构思奇特,令人称奇。环由竹子和纸做成,既充满浓郁的湖湘记忆,又可化成泥土,轻薄环保,观众脚下地幕上溪水涟倚荡漾,落英缤纷,鱼儿畅游,传达了人景融洽、安乐和美的“都市桃花源”理想;在江苏馆,我看到28块LED贴膜大屏风上,是鱼嬉莲林、乐舞绿野合成一个个繁体字“苏”字,还是碧波蓝天、桃红柳绿,在蓝天下绽放的茉莉香飘四溢,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大江东去、千帆竟渡、一桥飞架南北的锦绣江苏,而双层乱针绣、微型核雕、漆雕、水晶雕则张杨了江苏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……
我乘着长长的自动扶梯走下中国馆,眺望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馆的屋顶花园,大自然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。在波光潋滟与扶疏花木的映衬下,巍峨、刚健的中国馆顿时多了几分柔美、亲切,我好像在观赏一幅流动的“蓬莱仙境”画。而中国馆雄伟的大红立柱犹如图画边框,一切都美得让人眼花缭乱,目不遐接。面前的东方园林就是150多年前园明园里“九州清晏”景观的再版“新九州清晏”,它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理想境界,也表达了当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城市生活和谐共生的理解。
走进各国国家展馆,只见建筑风格迥异,各领风骚,丝毫没有重复、雷同之感,可谓一国一景,令人赏心悦目。“沙漠之舟”的沙特阿拉伯馆,优雅浪漫的法国馆;朝气蓬勃、多姿多彩的非洲联合馆,会发光盒子的英国馆;会呼吸房子的日本馆,会溶解外墙的瑞士馆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特别是德国馆,引人注目。德国馆神奇的魅力来自综合二字。既有激情四射的“动力之源”,又有名闻遐迩的“德国制造”;不仅有娓娓动听的“格林童话”,而且还有深刻反省历史的“绊脚石”。德国馆像其厚重外型,平静中蕴含无穷力量。徜洋世博园区,如同周游世界各国,不啻“头脑风暴”、“视觉盛宴”,我真正领略了“不看不知道,世界真奇妙”的乐趣。
文章来源:《北方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bfwxzz.cn/zonghexinwen/2020/0821/457.html
上一篇:称霸一方的乱世枭雄,他统一了北方,历史功绩
下一篇:北方诗话 | 宋心海《中元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