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为什么有些北方地区叫爸爸叫“达”(音译)?

来源:北方文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9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尤其是农村的70后和80后,几乎都管爸爸叫“达”,个别有工作的人家,在外面时都会叫爸爸,但在家肯定叫达。 90后和00后很多人都不这么叫,因为在他们看来有点“土气”,但只要说

尤其是农村的70后和80后,几乎都管爸爸叫“达”,个别有工作的人家,在外面时都会叫爸爸,但在家肯定叫达。

90后和00后很多人都不这么叫,因为在他们看来有点“土气”,但只要说到“达”,他们肯定知道就是对爸爸的称呼。

笔者从小到大,都将父亲称作“达”,由于父亲是老师,小时候也有人劝说我叫爸,但妈妈看来实在是张不开口。

因为这种叫法不知道已经传了多少代,至少有几百年或是千年历史。那时候的农村人觉得叫爸,实在是太洋气。

从小就这么叫,但从来都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叫?“达”到底是怎么来的?虽然经常叫,但突然间不知如何回答。


小时候,母亲经常会说,“去,叫你达吃饭”。与小伙伴玩耍时,经常也会听到“额达”(我爸爸)如何如何等话语。

除了将父亲称作达外,还有父亲的兄弟也会称达,但前面要加个数量词,比如父亲的弟弟要称“二达”、“三达”等。

最小的弟弟一般称作“碎达”或“达达”,也就是最小的达。父亲的长兄一般称作“大伯”,但读法是这样的,伯读bei。

此外,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称呼,比如将奶奶称作“nüe”,一定要读二声,外公称作“渭爷”,而外婆则称“畏nüe”。

一是与周文王有关,据说周文王祖先公刘带领族人在陕西咸阳一带农耕,时人认为除了天地外,父亲是最大的。


于是将父亲称作“大”,后来传成“达”,其实就是一种尊称。这种说法主要流传在陕西咸阳西北部,与古豳国有关。

二是与元朝习俗可能有关。据说这是元朝蒙古人称尊长(鞑靼)的习俗,元朝最早的文献中记载的大多是“达”。

白朴的《墙头记》中就有记载,如“他的达强似俺达”等话语。到了明清时期,文学作品中既有“达”,又有“大”。

如《寒森曲》中写道:“无有钱似仇家,有了钱象亲达”,这时候“达”与“大”相同,都读作dá,一定要读成二声。

明代的方言杂记中记载,“父曰爹,又曰大”,这里的“大”就是“达”。

蒙语“鞑靼”与“大大”一词同音,而“鞑靼”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。有人认为“大”和“大大”就是蒙语延续来的。


另外“达”还与“爹”有关,这本是羌人对父亲的称呼,中古汉语读dia,普通话读diē,一些方言中读作了“达”的音。

现在不少地方还把“爹”字读作dia,与“达”的音很相似。

三是可能源自南北朝。从一些文献记载来看,称父亲为“大”在南北朝时已经有了,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。

那时的“大”可能源自“多”字,这个字的上古音读tai,中古音读ta。时人称父亲为“多多”,听上去就是“大大”的音。

到了元代,南方一些地方将“多”读成diā,而北方则在“多”字上加了个“父”,演变成了后来的“爹”字,读音为diē。

有专家认为,陕北乃圣人布道遗漏之地,这里的人保留着古老的“多(大)”的称呼,这可能是目前的最佳解释。


此外,还有学者认为“大大”可能是外来词,但并没有论据支持。“大大”与“多多”应该是同源词,后来才简称“大”。

这些方言口语的考证通常都比较困难,没有什么一锤定音的结论,像老家人都喊了几百年,但没人知道其源头。

还有关中及陕北南部将舅舅家称为“渭家”,将外公称“渭爷”,这就与春秋时期晋文公和秦康公之间的典故有关系。

晋文公落难时被姐夫秦穆公收留,后来外甥秦康公将舅舅重耳送到渭阳,到后来“渭阳之情”就代表甥舅间的情谊。

舅舅家变成了'“渭家”,外公也就成了“渭爷”了。


文章来源:《北方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bfwxzz.cn/zonghexinwen/2020/0910/482.html



上一篇:李成梁在北方能立下大功,为何戚继光不行?
下一篇:芈月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物?真实的她比《芈

北方文学投稿 | 北方文学编辑部| 北方文学版面费 | 北方文学论文发表 | 北方文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北方文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